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桃園航空自由貿易港區擴大營運 估增1.5兆貿易額_2023.6.30

 桃園航空自由貿易港區擴大營運 估增1.5兆貿易額 (msn.com)

桃園航空自由貿易港區擴大營運 估增1.5兆貿易額

余曉涵 的故事 • 昨天 下午4:54

(中央社記者余曉涵台北30日電)交通部今天表示,桃園航空自由貿易港區第2階段4棟加值廠房營運許可,預計7月12日正式啟用,將可提供3.4萬坪營運面積供業者進駐,估計每年可增加新台幣1.5兆元貿易額。

交通部舉行例行記者會,航政司指出,六海一空自由港區去年受惠於空港高價值精密電子相關商品出口增加,致整體自由貿易港進出口貿易值達1.8兆元的歷史新高,其中桃園航空自由貿易港區即占前開整體績效7成,貿易值達1.26兆元,今年1至6月航空自由港區貿易值為0.72兆元,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2成,將再創歷史新高。

交通部表示,目前桃園航空自由貿易港區A、B兩棟加值廠房已有30家事業進駐,營運面積已達飽和,因此遠雄公司投資63億元推動第2階段4棟加值廠房(C、D、E、F棟)興建,預計7月12日正式營運啟用。

交通部指出,遠雄評估將有物流產業及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陸續進駐,預期4棟加值廠房全數完成招商並營運後,可再增加25家港區事業進駐、額外帶動5000個就業機會,並增加每年1.5兆元貿易額,目前正規劃H棟加值廠房興建事宜,完成後全區即開發完成。(編輯:管中維)1120630






愛心超壯觀! Taiwan Can Help 48輛救災車捐烏克蘭_2023.6.30

 愛心超壯觀! Taiwan Can Help 48輛救災車捐烏克蘭 (msn.com)

愛心超壯觀! Taiwan Can Help 48輛救災車捐烏克蘭

鏡週刊 的故事 • 昨天 下午4:19

台灣民間與各縣市消防、社福單位合作,共同捐出共48台救災車輛與醫療器材給烏克蘭。
台灣民間與各縣市消防、社福單位合作,共同捐出共48台救災車輛與醫療器材給烏克蘭。© 由 鏡週刊 提供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第16個月,台灣民間企業與台灣社區關懷協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合作,今天在彰化縣伸港鄉公所舉行捐贈儀式,共捐出48輛救災車輛跟烏克蘭,包含6輛消防車、20輛救護車、13輛救災車、9輛復康巴士。其中,還有數輛軍用墨綠色救護車,車上改成紅外線照明,方便戰區夜間行駛、後送傷患。這批車輛將以海運方式運抵烏克蘭。

台灣社區關懷協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外交部、消防署、衛福部等單位合作,上午各單位代表一同出席「送災救車輛及醫療儀器和器材到烏克蘭啟運儀式」。

不少在台烏克蘭人到場表達謝意,現場烏克蘭國旗飄揚,眾人會後聚集在受贈車輛前,拉起巨幅烏克蘭國旗,一同唱誦烏克蘭國歌。

捐贈儀式完成後,不少烏克蘭人留在現場,舉起巨幅烏克蘭國旗,高唱烏克蘭國歌。
捐贈儀式完成後,不少烏克蘭人留在現場,舉起巨幅烏克蘭國旗,高唱烏克蘭國歌。© 由 鏡週刊 提供

捐贈活動發起人是彰化縣伸仁紡織董事長白璨榮。他表示,烏俄戰爭之下,缺乏救援的烏克蘭人民痛苦不堪,許多救護車都已經毀損,必須有足夠車輛可以救人。

外交部歐洲司司長姚金祥(左)、彰化縣伸仁紡織董事長白璨榮(右)共同出席捐贈儀式。
外交部歐洲司司長姚金祥(左)、彰化縣伸仁紡織董事長白璨榮(右)共同出席捐贈儀式。© 由 鏡週刊 提供

今年初,他得知一品堂中醫診所醫師對烏克蘭進行人道救援,表示有意加入;5個多月前,他開始募集車輛,獲得許多單位信任,願共同捐出法定使用年限屆滿但堪用的車輛。

代表烏克蘭受贈的台灣烏克蘭隊召集人林歐莉亞(左)、台灣烏克蘭陣線召集人Alex Khomenko(右)共同發表致詞,感謝台灣。Alex身上披著烏克蘭國旗。
代表烏克蘭受贈的台灣烏克蘭隊召集人林歐莉亞(左)、台灣烏克蘭陣線召集人Alex Khomenko(右)共同發表致詞,感謝台灣。Alex身上披著烏克蘭國旗。© 由 鏡週刊 提供

這些車輛大多是由全台各縣市消防局與單位捐贈,再由民間企業出資翻修、捐贈運費,現場陳列民眾捐出的頭盔、拐杖、十字鎬、軍用止血帶,白璨榮甚至買了全新1,200隻絨毛娃娃,希望捐給烏克蘭難民兒童。

牙醫史書華也參與捐贈救護車。
牙醫史書華也參與捐贈救護車。© 由 鏡週刊 提供

現場數排車輛並排成數列,頗為壯觀,車身皆貼有中文、烏克蘭文的貼紙,寫著「台灣與烏克蘭同在」、「榮光歸於烏克蘭」。白璨榮粗估維修與海運費用估計近千萬元,預計於8月海運至烏克蘭。

【點擊看完整全文】

更多鏡週刊報導

【烏克蘭戰場歸來1】轉角遇到一隊俄軍 台灣志願軍趴斜坡後躲過一劫

【烏克蘭戰場歸來2】受謝秉希啟蒙 中文系畢業的他成功加入法國外籍兵團

【鏡相人間】凝視頓巴斯 張乾琦的戰地攝影紀實




外銷訂單逾50%國內生產 2大因素助攻_2023.6.30

 外銷訂單逾50%國內生產 2大因素助攻 (msn.com)

外銷訂單逾50%國內生產 2大因素助攻

記者鄭妤安/台北報導 的故事 • 昨天 下午5:02

▲經濟部統計處今(30)日指出,2022年接自海外訂單中,國內生產比率超過50%,創有調查以來的新高,主要受到政策、新科技應用需求擴增助攻所致。(圖/NOWnews資料照)
▲經濟部統計處今(30)日指出,2022年接自海外訂單中,國內生產比率超過50%,創有調查以來的新高,主要受到政策、新科技應用需求擴增助攻所致。(圖/NOWnews資料照)© 由 NOWnews 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經濟部統計處今(30)日指出,2022年接自海外訂單中,國內生產比率超過50%,創有調查以來的新高,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表示,此次回升是由於美中貿易戰後,受到「台商回流」政策影響,加上疫後各國紛紛意識到分散佈局的重要性所致,同時因5G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擴增,對半導體需求增加,帶動以國內生產為主的晶圓代工、封測接單成長,加上伺服器及網通產品廠商擴大國內生產比重,拉高整體接單國內生產比率。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統計」,2022年接自海外訂單中,以國內生產比率占50.1%最高,較上年上升1.7個百分點,自2021年有調查以來的新高。

黃偉傑說明,在有這項統計調查以前,大約在民國80幾年時,國內生產比率也有超過50%的紀錄,此次回升是由於美中貿易戰後,受到「台商回流」政策影響,加上疫後各國紛紛意識到分散佈局的重要性所致。

另外,因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擴增,對半導體需求增加,帶動以國內生產為主的晶圓代工、封測接單成長,加上伺服器及網通產品廠商擴大國內生產比重,拉高整體接單國內生產比率。

據此次掉持統計,外銷訂單在中國及香港生產占39.2%,年降3.2個百分點,主因封控影響部分生產動能,以及疫後筆電、面板等遠距設備買氣降溫,拉低中國大陸生產比重;東協占4.6%排第3,年升1.4個百分點,主要是受新南向政策影響,加上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持續擴大在東協生產比重,其中越南占2.2%最大。

黃偉傑提到,台灣已逐漸成為成熟的經濟體,人員工資較高,故多選擇將需要密集勞力的產業訂單外移,並將附加價值較高的產業留在台灣生產。





去年接單國內生產占比創高 專家分析供應鏈移轉2主因_2023.6.30

 去年接單國內生產占比創高 專家分析供應鏈移轉2主因 (msn.com)

去年接單國內生產占比創高 專家分析供應鏈移轉2主因

劉千綾 的故事 • 昨天 下午10:58

(中央社記者劉千綾台北30日電)美中貿易戰帶動供應鏈移轉,加上近年半導體出口暢旺,台灣111年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率提高至50.1%,專家表示,台廠生產基地主要轉往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台廠也遵循蘋果「中國+1」策略,持續多元布局,但須克服資源和人力等挑戰。

經濟部今天發布「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指出,台灣111年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率提高至50.1%,創下100年有調查以來新高。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占比39.2%,為有調查以來首次跌破40%;東協生產占比為4.6%,首次超越歐美地區的3.9%。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今天接受電訪表示,台灣國內生產占比增加主因除了國際需求增加,進而拉升半導體出口,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受惠供應鏈移轉效應,台灣近年對美國出口也快速增加。

至於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占比降低,徐遵慈表示,去年遭遇疫情期間嚴格的封城和非經濟因素考量,加上中國生產的貨品出口到美國的難度提高,台商降低在中國產能,或轉型為內需市場導向的服務業和房地產,以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占比因而降低。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告訴中央社記者,美中貿易戰後,美國對中國產品課徵較高關稅,雖中港生產占比持續下降,但仍具一定重要性,出口數據顯示,中國單月出口金額約3000億美元,台灣為300多億美元,顯見中國仍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

吳大任表示,短中期而言,廠商要放棄在中國生產有難度,關鍵仍在美中關係,若美中對抗得以緩解,仍有許多台商願意留在中國生產,因台商長期已在中國建立生產效率和體系,而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也不容忽視。

另一方面,台灣近年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徐遵慈表示,美中貿易戰之前,台廠前往東協國家投資主要集中在越南和新加坡,近年台灣廠商除將產線從中國移到東南亞,從台灣新增加的投資也快速增加,較大筆的投資案包含鴻海在泰國投資電動車、聯電在新加坡布局半導體產業等。

台廠國際布局除選擇東協國家,徐遵慈表示,配合美國近岸外包政策和補貼電動車的降低通膨法案,墨西哥具鄰近美國的地理位置優勢,以及透過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SMCA),出口到美國可享有零關稅待遇,使墨西哥近年來成為生產基地移轉的熱門國家。

不過,徐遵慈提醒,台廠調整生產基地的同時,也須考量當地勞工和環境條件是否能負荷製造業生產,避免供應鏈過度集中造成缺工風險;而在通膨壓力籠罩下,歐美需求轉弱,今年在越南的台商反應出現「懸崖式」掉單狀況,台商現在也面臨限電等危機。

吳大任表示,廠商在供應鏈移轉面臨語言差異、人力成本和供應鏈配合等挑戰,到其他國家建立生產體系須考量上下游廠商,並非短時間可以達成;囿於美中對抗的現狀,台廠也面臨兩難,但原則上遵循蘋果「中國+1」的投資策略,移轉至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生產為趨勢。(編輯:張均懋)1120630